“空袭警报响了,我们到底该往哪里跑?”“烟台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。很多市民坦言,不知防空洞位置何处,不清楚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。对此,市人防办表示,目前我市已确立了三处人口疏散基地,烟台市区建设有8处应急避难场所。
三处人口疏散基地8处避难场所
这三处人口疏散基地分别为牟平昆嵛山、栖霞艾山、招远罗山。此外,为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,方便居民紧急疏散、避难、临时生活以及政府开展救灾工作,我市还利用城区内人防工程、公园、绿地、体育场、操场、广场等建设了8处应急避难场所,分别为:市体育公园、滨海广场、市区新建体育场、烟台旅游大世界广场、南山公园广场、文化广场、芝罘区体育场和商城广场等。
强化意识知道该“到哪里去”
针对市民防空防灾意识欠缺的现状,我市不仅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,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人防演习演练活动。“仅去年就组织各类演练12次,今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启动了社区演练活动。”王林峰说,这些演练模拟烟台遭到空袭或重大灾害,提高了各级人防指挥机关的组织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,检验和完善了烟台防空报警能力和人防通信指挥网络设备运行状况,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,为战时防空平时防灾奠定了基础。
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人防应急演练,也使越来越多的市民知道了一旦战争和灾害来临,自己应该“到哪里去”,“谁来管,怎么走”,一次次演练,让市民对人民防空和战、灾时人员疏散掩蔽行动也有了更多了解,增强了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。
另据透露,今年“815警报试鸣日”,我市将在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面启动人口疏散演练,提高市民应急防灾能力。
当然,提高民众的防空防灾意识仅凭演练是远远不够的。为了切实提高市民的思想意识,我市人民防空教育全面进入大中专院校、高级中学、党校和社区。统计数据显示,2009年,全市158所城区初级中学、45290名学生接受了人民防空教育,初级中学学生受教育率达到100%,依托市委党校建立了烟台市人防民防教育基地,街道社区、重点企业防空防灾知识宣传橱窗建设也全面启动,组织社区人防志愿者进行宣讲,每年发放各类防空防灾应急知识资料数万份。
保障民安烟台人防在行动
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近年来烟台人防办按照“战时防空、平时应急”的工作要求,以服务民生、保障民安为着力点,加快了人防民防应急能力和城市综合防护工程体系建设,充分发挥人防战备资源在平时防灾救灾中的作用,为构建平安和谐烟台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市防空防灾应急准备能力明显提高。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设完成了市、县人防应急指挥通信车,完成了集数据、文字、视频、音频于一体的防空防灾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,建成了全市无线短波电台二级网,建立了以电动电声警报器为主,广播、电视等媒体为辅和固定与机动、统控与分控相结合的城市综合警报报知网,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100%。目前,我市人防地面指挥中心、地下指挥所、机动指挥所构成了地上、地下、机动三位一体的立体指挥体系,为城市应急救援及人民防空提供了可靠的指挥信息平台,为保障市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社区应急疏散能力得到有效加强。城市人口疏散是紧急情况下迅速转移人民群众、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。2009年,我市在芝罘、莱山、牟平、栖霞4个市、区开展了防空防灾人口疏散实案分解试点工作。成立了社区疏散引导志愿者队伍,拟制了社区居民应急疏散预案,并在社区每座楼宇单元张贴了居民应急疏散告示牌,明确了疏散地点,路线,引导联络员及联系方式等相关内容,在社区人防工程、应急疏散点设立了相应的标志牌和指引牌。
防空防灾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。据介绍,疏散与避难场所包括疏散地域、疏散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。疏散地域是安置疏散人员的基本场所,一般选择在离城市10-40公里、能较好避开可能遭受重大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区域。我市共确定了栖霞市的13个镇、招远市的6个镇、牟平区的6个镇、福山区的3个镇、龙口市的6个镇共727个自然村,作为主城区人口疏散地域,并对口落实到城区内的每个社区;疏散基地是人防部门投资建设或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建设的疏散场所。